早些年生活條件艱苦,村民家里物資奇缺,到了臘月二十三才開始動手做好吃的(做的早了早早吃完了),現在生活水平高了,每年農歷一進臘月(有的還沒進臘月),村里家家戶戶都開始動手準備年貨了,盡管平時商場總有炸貨賣,但人們還是不認可買來的東西,要自己親手準備,畢竟又省錢吃起來又放心。
由于要炸30斤面的麻花油餅,面盆和不開,只好在大鍋里干了。炸麻花配料是這樣的:10斤白面放1.5斤麻油、10顆雞蛋、3斤白糖、3斤肥頭,少摻點溫水,適量起子,然后混合均勻。
醒面(靜置)1小時左右
醒完面再揉面,為的是更筋道
搟開抹油
切劑子
開始最重要的程序,搓麻花!
這可是個技術活,不是想想就會的,需要大量實戰經驗
早年前男人們很少上手干這個,現在都撲得猛的上手搓了,為什么?不搓老婆罵了!哈哈!誰都休想妥清閑!
還要做些麻葉兒、果蛋子
開始下油鍋炸了,麻花因為幾股結合的很緊密,短時間內熟不了,所以很費時間
麻花、果蛋子、江米條都炸完了
一般人家都是這樣,趁著油鍋再炸點油餅
爐子上是豬肉豆腐燉粉條,太好吃了
一人一碗熬大菜,吃油餅嘍
老人們不像年輕人那樣在灶臺上貼瓷磚下功夫,保持了最原始的風貌
看看這個鍋蓋,算不算文物?
這就是壩上農村炸麻花的全部過程,相信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有感觸,尤其是在外的游子,眼看年關將近,你們忙完手頭的工作,拖家帶口回來吧,父母親想你們??!多陪陪年邁的父母吧,不要等父母都沒了才感嘆自己沒能好好盡孝!
來源:微沽源
推薦閱讀
萬全風味小吃:缸爐糖酥餅
顧名思義,缸爐糖酥餅是用大缸改造成的烤爐烘烤出的糖酥餅。據說,缸爐糖酥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特點是用明火(特用蔚縣的無煙煤)烘烤,烘烤出的糖酥餅別具風味。缸爐糖酥餅曾經和萬全腐肉一樣,是早餐的精美食品,也是贈送親友的上佳禮品,還是出門旅行必備的方便食品?,F已失傳多年。但老萬全人對缸爐糖酥餅仍記憶猶新。 據調查,缸爐糖酥餅的主要制作工序是: (1)發面著堿,稍醒; (2)將面粉和麻油擦成油酥; (3)取白糖、面粉、麻油拌成糖餡; (4)設劑、搟薄、擦上油酥,卷起再搟薄,包上糖餡,搟成餅狀;
2015年10月09日
舌尖上的張家口之「攪拿糕」
這個實在算不上是美食,只是回味起來是一種美。 吃過了太多的速食食品,倘若說速食食品是指從做到吃這個過程的話,沒有一種東西是可以快過拿糕的。 拿糕連我都快要忘記這東西了,只是這些天懷舊的厲害,那天自己煩躁的吃著方便面的時候突然就想起了小時候吃的拿糕,不過想起來卻是一陣反胃,因為那東西我并不喜歡吃。即便是在我那個家鄉估計現在拿糕也只能成為一種回味與記憶了。拿糕代表著一段歲月,那段歲月讓人曉得原來苦比甜更值得回味。 拿糕不過是將一瓢玉米面或是高粱面或是參合面到進水沸騰了的鍋里,接著再使勁攪拌三兩
2015年05月19日
口外第一寶 壩上莜面
《紀事》欄目第30期作品《莜面》 作者武殿森(點擊進入) 壩上莜面是口外之寶中的第一寶。過去,壩上條件惡劣,物資匱乏,農村人更是家境貧困,生活艱苦,當時主要飲食就是以地域特產為主的莜面窩窩、飩飩、傀儡、山藥魚子等。俗話說: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的蕎面餓斷腰,意為吃頓莜面走三十里路都不覺得饑餓。這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莜面,卻養活了一代又一代淳樸善良、勤勞務實的口外人。 壩上莜麥 莜面是由莜麥加工而成。莜麥,亦稱裸燕麥,俗稱油麥,是一年生草本作物。原產于中亞地區,最先引進歐洲大陸,爾后被
2015年05月11日
上資訊網,選靠譜好房
查最新樓盤價格
張團團精選
張家口吃喝玩樂2折起